<只要我死了就可以拯救世界-談電影<明日邊界>、<啟動原始碼>、<蝴蝶效應>的死亡重播> 文/楚狂
 

 海報
  (<明日邊界>( Edge of Tomorrow ,2014)依然藉由老梗原因改變未來。)

 
  我在幾年前曾寫過<拯救世界-<啟動原始碼>>一文(http://goo.gl/eP2GN7),略述當時看完<啟動原始碼>(Source Code,2011)這部電影的感動,至於有多感動,我看著慢鏡頭處理那死亡前倒數幾秒的畫面,最後趨於停格,將最大的觀樂停止於一瞬間,然後驟然毀滅,那大起大落瞬間得失的表意,令我共鳴,淚流不已。
  我沒經歷過太多死亡,更遑論意外或災難現場,外公是我唯一一位正面面對的死者。我們連夜飄車穿越靜寂的台北街頭,一路都是綠燈,最後僅止於家前的一盞剛由綠轉紅的號誌,母親垂首低泣,我那時年紀太小還不清楚「送別」是怎麼回事,隱隱約約才剛會寫這兩個字吧。從穿堂衝入臥榻側邊時候,外公已靜悄悄了母親哭號伏地外婆拍罵說不准哭!
  我只印象很深刻的是,從來不苟言笑的外公,當時靜悄悄了無聲息的老人家,正流下一滴淚,外公生前幾乎未嘗個人式的「輝煌」(不過兒孫有成也算是輝煌啦!),我甚至沒印象過他開懷歡笑,但那一幕景永遠停格在我的記憶裡,如果套用<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2004)的故事設計,我該可以藉由這個數十年後仍然深刻的景象,回到現場吧(笑)。
  <蝴蝶效應>是部藉由主角回憶就能夠回到過去改變某些特定遺憾與傷害的能力,講述一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宇宙架構,即是我們以為的改變,只是不斷岔軌出原先預期的各式結局,歷史是一條無數選擇的點發展出來的向量構築的面,這樣講也讓我想到另一部電影<倒帶人生>(Mr.Nobody,2012),其一反「回到過去」的老窠臼,直接當面探討「選擇」的命題,我在<人生的狙擊、攔截和倒帶>(http://goo.gl/JbMvgQ)一文中已經拼命劇透(?)過就不累述了。
  <明日邊界>依然談「回到過去、改變現在」的老梗,不過嚴格說起來<明>片中並沒有所謂「過去」,他使用了另一個說法,即是每個懊悔的今天都可以藉由特殊能力重建,而劇中主角利用已經經歷過而建構出來的記憶,重新修補那些錯誤甚至避免死亡(終結),這更像電腦、電視遊戲概念中的「存檔」和「讀取」,將遊戲中的「謝夫羅德大法」(save & load/存檔與讀取)移植到人生,看能玩出什麼戲碼。
  簡言之上面講了這麼多,我個人認為以上三部電影都是「類遊戲」的人生擬態。這根據了程式碼寫入再開啟的特點所發想而生的劇情,這樣的設定用到現在已經很老套了,不外乎就是將我們在電腦遊戲中只要完成每一次的存檔,就得以在失敗前或失敗後讀取原先的進度,重新開始的元素,這很難失敗(終結)的現象,在人生中實現。所以在這樣的人生中,幾乎不可能到達「Game Over」的最終毀滅之途。(當然有少數「就是要你死」的遊戲例外)儘管很老套老梗,但每次看都會有類似相同的情感共鳴,從最初的<駭客任務>(The Matrix,1999)、到上面提過的幾部,乃至昨天看的<明日邊界>( Edge of Tomorrow ,2014)。
 
 
漫畫封面
  (<明日邊界>改編自漫畫《all you need is kill》。)
 
  據說<明日邊界>的劇本改編自日本小說家櫻阪洋2004年出版的小說《殺戮輪迴》,之後畫《死亡筆記》的小畑健和櫻阪洋合作,將小說漫畫化,即為《all you need is kill》,我沒看過也沒聽過,所以就不說原版和改版的差異性這類比較文了。本文主要想談談幾個關於「死掉復活死掉復活死掉復活死掉復活死掉復活」,然後拯救世界(或身邊的人)的故事。
  不斷重複著失敗例如「薛西佛斯的巨石」那個著名的寓言,最後其實只為了引領自己向每個人預期的目標--人與人際間的交往,或者人與環境間的和諧等正途軌道。但是這些「到達」都是跌跌撞撞而來的,有些人中途墜海、有些人中途離席。我們歷經了或多或少的代價完成一個個預期的目標,這些代價常被我們稱為「失敗」,這些「失敗」可說是重複經驗的累積,完成「到達」的過程,這樣一個從頭到尾的始終讓我想到「電流急急棒」的遊戲,這遊戲的終點大多乏善可陳,甚至可能令多數人感到「空虛」,例如武俠小說習慣的情節-「復仇」,主角終於擊垮最終大魔王後,被滅門的「大俠」驟然失去目標,他能何去何從?
  而我這篇文章主軸所談論的三部片,都恰巧帶到各自類同的絕望與感傷。<蝴蝶效應>的主角為了得以和初戀重逢而不斷努力的「改變」,卻發現漸行漸遠,只能回到最初相識的地方,切割彼此第一次的連結以完善「現在」的結局讓彼此都避免傷害。
  而正如我以前寫的文章所說的,<啟動原始碼>就是一部「當你知道了無數別人的宿命,但其實最應該拯救的,卻是自己。」的故事,那些因為「重播」而得以漸漸熟捻的人們,你只能一直一直、一直重複集體死亡的那瞬間,想要拯救手邊的人,卻不斷經歷過大家的煙消雲散。

爆炸(啟)
  (「無論多麼努力,他們早就死了,你救不了他們的生命。」(<啟動原始碼>))

  這在<明日邊界>裡將集體情感縮小成男女主角兩人的關係而已。對其中一人來說,「死亡」是新鮮的,反倒是那個擁有特殊能力回覆、重播死亡瞬間畫面的人,「眼睜睜看著她」成為反覆播放的畫面,試想你只是為了躲避致命災禍,置身其中數十次、數百次的死亡場景,看著同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死去,會否覺得厭煩?電影剪接技巧非常好,它一方面讓觀眾知道主角正在無數次經歷這些,卻又在觀眾感到厭煩前,提供適度的新鮮感,但正如影片中段片面剪接的女主角死亡剪影與臉容,我們或多或少也感受到「超能力者」的傷懷與崩壞。
  這股對「死亡重播」(況且面對的還都是同一個人)的厭煩如斯巨大,他想逃離、想暫忘、想排解,卻避無可避。
  同樣情況也開展於我們周遭,不是嗎?正如我上面提過的,成功是失敗的累積,甚至太多時候無數失敗都累積不了成功的到達,我們因此多多少少會厭煩於重覆嘗試、重覆戳弄這個世界遞出來的針刺,畢竟失敗是很容易空虛的,如果這份空虛太過強大,我們就會開始感受時間的存在,並注意到時間本身竟然如此缺乏內容,引用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02.22-1860.09.21)的說法:「人類是不斷試圖逃避痛苦的生物,然而痛苦是生命的根本條件,人類只能將痛苦轉換成其他形式。當轉換痛苦的行動失敗,痛苦只能加以壓抑時,生命因此變得厭煩。」每個人都有慾望,當這些欲求的目標無法實現,便招致痛苦;然而弔詭的是,目標的實現也會感到厭煩,所以人們才經常需要找尋新的目標以取代舊的。
  這在影片中的表現,就是暫緩這些厭煩的事情,找尋替代的推力。例如在<啟>片某一次的災難重播中,主角不予理會他的任務,只是靜靜的與女主角談笑,享受世界崩毀前靜謐的八分鐘。<明>片主角也曾逃出營區、甚至在農舍裡想要暫時忘記這一切,只為了和女主角喝杯咖啡,這都彰顯了面臨重複處境的我們所渴望逃避厭煩的當下,反而找到助長自己面對這些重覆的堅固理由。


咖啡
  (為了這杯咖啡,這三分鐘,我重複死過了一千次。(<明日邊界>))

對談(啟)
  (就讓我們好好享受這唯一一次八分鐘吧!(<啟動原始碼>))

  為了向觀眾一個美好的交代,兩片最終都喜劇收場是好萊塢的一貫情節,我在搜尋網上評論時,在豆瓣看到一句話:「感情裡的記憶不被共同擁有和珍視,那感情是否還有意義?這樣不斷重複,從頭開始的感情,到底是如Cage所說的:『I wish I didn't know you』呢?還是像片尾曲,每次都能『love you again』(片尾曲)?」值得深省,如此跳過所有認識的過程,甚至你以為你已經很了解對方,我們可以「相愛重播」,諸不知這個時空向量裡,仍能如同你記憶中的發展那樣美好嗎?還是要回到<蝴蝶效應>一片那樣,遇到愛恨別離時,再想著回去改變結局呢?
  其實這個不斷追尋「到達」的過程雖然容易令人難過、痛苦,但也反而可以得到陶醉、雀躍等正負面能量,再累、再受傷害,都是為了某個共同目標再再建構一套美麗的回憶。雖然多數悲劇收場,但誰也沒有對誰不起,誰也不該因此成為誰的背叛者。我們共同努力過,並且爭執。
  想到一首詩中的其中一句:
  「我們是比較快樂一點的
   那種悲劇」
  那個最美的事情,莫過於,我們曾經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竭盡全力地想要實踐,儘管一再重播,一再厭煩,但我們得以面對。
  
 暫停
  (<啟動原始碼>我最喜歡的尾幕:全車歡笑凍結,下一秒,即是毀滅。)



103.06.16
arrow
arrow

    楚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