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是否還會發生戰爭之研究 ─論文(未完成)





一.前言

  中國自從二十世紀七零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以後,其經濟能力大幅上升,國力也隨之扶搖直上,成為亞洲新興國家,有迎頭趕上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相對落後工業國家的劣勢。

  而日本自從十九世紀中葉明治維新以後,國力迅速提升,並列當時世界的工業強國之一,而後因為崇尚西方工業發展的成就,提倡「脫亞論」的發生,使日本走上軍國主義的大陸政策,導致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日八年戰爭等大戰的爆發,造成中日之間發生了這近百年來的嫌隙。戰後中華民國與日本友好而簽訂舊金山和約,而後也有二十世紀七零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周恩來促使「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締結,中日關係一度被國際看好。

  然而真正情況卻是如此嗎?我欲從三個方面切入思考有關於中日之間的爭端,其一為「種族問題」,從歷史的仇恨討論可能的衝突;第二為「意識問題」,從國內思想的提出推演出民族主義的發展,進而討論可能的衝突;第三為「釣魚台問題」,從領土紛爭討論可能的衝突。另外尚有「台灣問題」、「經貿問題」、「國際地位問題」於此後擇時詳加敘論。

  隨著「中國威脅論」的再提出,以及日本國內右翼軍國主義勢力無法消退的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此亞洲二強在未來是否將會發生第二次中日雙方的大戰,是身為中國人所需要密切注意探討的。本文先行列條敘述可能發生的爭端,再就此逐一闡述中日在未來是否可能發生戰爭,最後作一簡結。

二.正文
  (一)發生戰爭之可能爭端
    1.種族問題
  中日之間的種族問題也就是歷史問題,廣義來說,最早可推至西元六六三年中日之間的白江口之戰,此為中日最早引爆成為戰爭的衝突事件。西元六四五年日本孝德天皇政變即位,廢除門族壟斷政權的體制,向中國體制學習,成立中央集權國家,是為「大化革新」,此後日本逐漸發展成為一獨立的民族自主國家。
  大陸近代史研究學者陳啟宗認為,日本在本質和共識上與中國、越南、韓國組成了「中國文化圈」,係以「血統」繼以「倫理價值」為重心的文化系統。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之中,整個中國文化圈由於國力的強弱而產生「差別」意識(1)。以中國為中心以外的其他諸國便產生「排華親洋」的心態,其中以日本活動最為熱絡。
  西元一八五三年日本發生「黑船事件」,一八六七年明治天皇推翻德川幕府開創「明治維新」,這時思想家福澤諭吉提出一篇短文「脫亞論」,試圖脫離「半開化的中國文化圈」,創立真正屬於日本思想豐沛的(然而卻是仿效西洋的)「日本文化圈」。(2)引用一段陳啟宗在<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背景與政策之研究>的觀點:

  福澤主張日本獨立之可貴,卻也主張必要時不惜犧牲亞洲弱小國家的獨立。因此明治的國家主義與其侵略亞洲的擴張主義,實際上是表裡一致的。尤其福澤站在反漢學的立場,鼓吹偏狹的民族主義對中國文化圈都棄若敝屐,始終盲目貫徹西洋的實利主義與霸權主義。而且為消除自卑感,不擇手段的醜化中國,企圖洗雪日本人被指為「東夷」的恥辱。這種過度防禦的行為,使得中日兩國的嫌隙與裂痕越來越大。(3)

  爾後,一九零九年代軍國主義領袖的山縣有朋,代替被刺殺的「親中派」首相伊藤博文,正式提出「第二對清政策」,發動對華侵略的「大陸政策」(4),日本正式走上軍國主義的路段。其中以西元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的中日八年戰爭最為慘烈也最為重要,中國傷亡四千一百多萬軍民(5),而日本亦有三百多萬軍民傷亡(6),戰爭所帶來的仇恨綿古屹今,無論是中國方面亦或日本方面,對彼此的仇恨雖有減弱卻不會消失,尤其受到雙方政客操盤擺弄,將有可能使此危機逐漸擴大而成為衝突。

    2.意識問題
  自從西元一九九六年自由民主黨(自民黨)總裁橋本龍太郎恢復政權,其至今歷任小淵惠三、森喜朗、小泉純一郎、安倍晉三到今年九月上任的福田康夫,皆是屬於自民黨黨員,代表日本右翼軍國主義政體的領袖,由此可看出今日日本軍國主義仍未削弱減退,近來更有因為日本中小學教科書竄改史實的問題,而大加爭論,自民黨在形成之期便提出實現日本義務教育教科書的「民編國管」政策,作為該黨的政治方針之一,其涵義為:
一,日本義務教育即小學和初中的教科書雖然可以由民間編寫,但是種類不宜過多,一~三種即可。
二,必須由文部大臣審定。
三,選擇教科書的權利統一到都道府縣的教育委員會,而不是學校或地方的教育委員會。
  日本教科書審定辦法雖然在一九四五年十月起由盟軍司令部規定修改為民間編彙,但是如果按照這一「民編國管」的原則,日本教科書制度實際上將又會回到以「皇國史觀」所意識的「國定」時代。(7)
  因此自從一九五六年開始,至九零年代中期,日本右翼和保守勢力對教科書編輯問題進行的三次攻擊,文部省要求教科書編篡刪去大量對日本皇民加害的記述,最後於一九九七年終於在日本右翼和保守勢力的第三次攻擊下,將二零零二年版本預備使用的教科書裡面,將其內容進行了改動,將許多涉及不利於日本的記述抹滅刪除,是為「教科書改惡現象」。(8)其中以扶桑社送審的版本修改最甚。
  這種修改招致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復甦,以及民族主義的興起,造成近年來日本國人對於日本的國際地位的不公、經濟地位的不平等發起抗議,因而使鄰國不滿,導致諸多爭端皆屬於由意識形態所發起的衝突。誠如卞修躍在<《新歷史教科書》與戰後日本國家的歷史認識>一文中所言:

  它(教科書)之被文部省審定放行,日本政府關於其本國侵略歷史之錯誤認識,日本社會各界對右翼勢力放縱和支持的典型表現;它那充斥著荒謬論述的紙卷,正是戰後飄蕩在日本社會半個多世紀之久的軍國主義幽魂借屍還魂的軀骸。(9)

  而中國方面(10)也在論文、報章、雜誌、網路上相對應的提出了許多批評,此僅提出論文方面:

  顯而易見,該教科書的作者是在毫不掩飾地鼓吹侵略有理、侵略有功的反動思想,其口吻直與當年日本侵略戰爭的指導者們如出一轍。(11)

  另外有關政府的發言,在西元二零零五年四月十九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李肇星作關於國際形勢和當前中日關係的報告時,指出:

  近年來日本對華政策的消極面逐步凸現,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新動向,在包括歷史問題在內的一系列問題上採取錯誤的態度和做法,深深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使中日關係出現複雜局面。日方的做法引起了包括中國人民在內許多亞洲國家人民的強烈不滿。
  改善和發展中日關係,要正確認識歷史。日本應把正視和反省侵略歷史的承諾落實到行動上,從根本上妥善處理有關問題。
  
  而在早先四月十八日的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唐家璇在釣魚臺會見了日本外相町村信孝時,就中日關係有關問題闡述了中方立場:

  中日關係出現今天這樣的局面,就是因為日方在歷史問題和台灣問題上言而無信,開了倒車。日本領導人堅持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日本政府最近又允許美化侵略歷史的教科書出臺。日方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的錯誤言行引起了中國人民的不滿和憤慨。(12)

  由此可見,意識問題引發了兩國民族主義的興旺,進而漸漸培養出七十年的對立形勢,而此亦可能擴大造成嚴重衝突。

    3.釣魚台問題
  明治二十六年(西元一八九三年)十一月,沖繩縣知事向內務、外務大臣呈述該列島應為沖繩縣所轄,及設立標誌事宜,一八九五年一月十四日,內閣批准位處八重山群島西北的魚釣島及久場島為沖繩縣所轄,並明令該島知事設立標誌。(13)
  自此,日本正式將釣魚台劃入本國領土範圍,然而遲至西元一九六九年五月五日以前,日本政府皆未在釣魚島列嶼建立任何具有領土意識的標誌。而在中國,明朝政府已于西元一五六二年以東南沿海最高軍事指揮部的官方名義,將釣魚台列嶼劃入海防區域,隸屬於福建省的行政管轄。(14)
  此後中國歷經了四十年的戰亂,釣魚台列嶼的侵占問題也沒有提出反對,二次大戰結束後,以美國為主的盟軍根據<舊金山和約>佔領日本,也「順勢」占領了釣魚台列嶼,在此中、美、日已犯下了行政上的疏失,釣魚台列嶼屬於台灣省管轄範圍(15),中國清朝政府於西元一八九五年於馬關條約第二條第二款規定割讓「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予日本(16),而中華民國政府也依據<開羅宣言>和<坡次坦會議>收回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但其中中華民國政府並未正視釣魚台列嶼的佔領以及設立標誌,而美國及日本亦未提出任何問題,導致往後的「釣魚台事件」。
  西元一九六九年五月,聯合國亞洲遠東委員會(ECAFE)發表該機構對黃海及東海的大陸棚所做的沿岸礦物資源共同調查的報告書,指出於東海大陸棚的底下和黃海下的沉積物中保存有石油及天然氣的可能性極大。並且暗示特別是在台灣北方廣延有台灣島數倍的淺海海底中,將來可能成為世界性的產油地區之一。(17)
  所以中華民國於是年七月十七日,發布行政院聲明,宣稱對該區域所存在的天然資源,可行使所有的主權的權利。隨後日本於一九七零年九月十七日由琉球政府官方名義發表<關於尖閣列島的領土權>聲明,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於一九七零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在《人民日報》社論中,對釣魚台列嶼發表領有權的主張(18),兩年後的三月八日日本外務省發表<關於尖閣列島之領有權的問題>。(19)自此,釣魚台問題產生。
  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三方各執一詞,日方認為釣魚台屬於古琉球王國之一部分,所以想當然爾與琉球為日方一齊吞併之;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均認為釣魚台屬於台灣省的一部分,為「不可分割之國家領土」,從<開羅宣言>直至<舊金山和約>皆屬台灣島嶼之一環,因而當從台灣省管轄之。
  往後雖在西元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締結<中日友好條約>,時負責赴日簽約的鄧小平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表表示將釣魚台列嶼問題「擱置處理」,有所協商的可能,然日本學者安藤正士於一九九四年撰文出版《日中關係》一書,重新聲明釣魚台主權歸屬日本的主張,這使得中日關係又轉入緊張。(20)
  由於今日石油物資短缺,全球性的物價上升使各國政府憂心,所以石油資源的爭奪亦可能成為衝突爆發的原因。
  本文主要探討諸多可能成為爭端以致於衝突的國家行為,是以在此不論釣魚台列嶼的歸屬問題。

    4.台灣問題
    5.經貿問題
    6.國際地位問題

  (二)簡敘發生戰爭之可能與否
    1.種族問題
  雖然二次大戰日本軍國主義發揚至極限的時期,曾將世界各民族分門別類其中日本人居冠,而支那人則屬畜牲一流,這與希特勒的種族政策是類同的,凡是國家政府預備利用人民來達到政治的利益,皆會挑起民族情緒提升人民的士氣,從而大幅加強戰力也相對產生國家彼此間的仇恨。
  因此種族問題爰及了歷史仇恨,然而我認為以此為戰爭藉口為可能,但作為戰爭的依據則是可以避免的,畢竟勞師動眾,損傷國力為各國所不願意見,在此引用日本二零零二年新版教科書的一節:

  戰爭是外交的手段,是政治的延伸。有時是一種政治遊戲。(21)

  就是日本國內學者都如斯認為,是以我想從種族問題來發起戰爭應是不太可能的。

    2.意識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經濟成長以後,國人思想漸趨多元,教育水準提高,甚至進入「信息化與民主化」的時代,導致中國人對日情緒的渲染加速,且因為日本右翼勢力的把持,令這種現象更加突顯。(22)甚有學者提出「中國引導亞洲振興」的論點,重新炒熱中國的民族主義。(23)
  而日本從未放棄明治時期以來的富國強兵政策,爭取為「一等國」之「三代之夢想」。為此,日本當政者與保守陣營在擴大對憲法解釋,加強軍事力量之同時,也不忘放棄任何宣揚與加強國家意識的機會。(24)從一九九六年自民黨掌握政權以後,日本幾家大型報紙(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產經新聞)、月刊(文藝春秋、諸君、正論、VOICE、SAPIO)、電影、電玩、電視、書籍甚至國民教育都受其思想影響,進而發揮在與論之上,導致日本國內大量排華、反華情緒激漲(25)。
  如果雙方無法達成諒解,又政府無法有效嚇阻國內排外情緒的話,可能將會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前夕的危機,當局為了轉移國內反動勢力,必須觸使戰爭的進行。(26)
  因意識問題衍生出的民族情緒,進而導致戰爭的可能性也不能說極高,要從雙方領導人的智慧中去探討,唯有雙方領導人不從民族情緒、私人恩怨為出發點,以寬宏的態度面對才有可能令戰爭可能性大幅降低。

    3.釣魚台問題
  釣魚台問題與台灣、西藏、蒙古、滿州等問題在本質上似乎相同,無論是中華民國政府,抑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皆以「不可分割的領土」為號召所規範,台灣問題前文已述;蒙古問題僅在中華民國國內有所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承認蒙古獨立;西藏問題與本文無關,從略。然而這些問題的內涵卻是非常不一樣的。
  滿州和釣魚台問題皆由日本所發起,從一九三零年代以來,日本方面提出過「滿蒙並非中國論」的問題(27),而後日本仿樣就釣魚台問題提出<關於尖閣列島的領土權>,如前述,雖然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皆表態反對,然而自從美國將佔有之領土歸還日本後,日本即實質上的軍事佔有釣魚台,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兩個中華政府都希冀藉由國際與論令日本知難而退實屬艱難,但就此原因而開戰卻又有點小題大作,故我認為因此而發生戰爭可能似乎微小。

    4.台灣問題
    5.經貿問題
    6.國際地位問題

三.結語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28)進入二十一世紀,國與國的戰鬥已非以往,現今運用高科技設備取代槍砲彈藥,將導致大量人民死亡、財力耗損、國力衰弱,尤其近年來核子戰爭的可能性並無減低的趨向,將可能引爆地球危機也不無道理。
  就種族問題來說,其發起戰爭可能性極小,只要中日雙方看見彼此的利害關係以及亞洲在地球上的地位輕重,相信種族問題不是問題;釣魚台問題而言,除非五十年後石油用盡,釣魚台列嶼成為燙手芋,不然非不得已有必要因此而開戰嗎?目前日本態度強硬不允任何協商空間;中國也帶有太多情緒,令協商空間又更狹隘,我認為中日雙方應在互信互助的基礎下進行協商,就彼此共同的利益協議解決方案,才是解決之道;反倒是意識問題對中日雙方而言都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將導致「中日民間感情陷入惡性循環」(29)之中,劉江永認為國人不容忽視日本的國民性,應提出尊重諒解的角度觀看,並就多個層面提出洽談(30);而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認為基於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日本將加強與中共的溝通和對話,根據彼此的居要,建立具體的合作關係,尋求新的秩序,並擴大在環境、能源、貿易、投資等層面的合作。(31)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32)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於五零年代開始即展開彼此的外交活動(33),在一九七二年以前有斷斷續續的民間、貿易交流,之後更大行外交交涉,促進雙方和平發展,無論戰爭未來是可不可能,我認為就是要像如此的理性交流,令中日兩國共同步入未來絕對和平的遠景,才是最大的利益。

四.引用資料
(1)<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背景與政策之研究>,陳啟宗,收於《中日問題論文集》,陳鵬仁編著,水牛出版社,2002年。

(2)<脫亞論>,福澤諭吉著,收於《福澤諭吉全集》,岩波書店,一九五八年。

(3)同註(1),頁141。

(4)根據《近代中國政治史研究》中的記載,「大陸政策」:「為明治以來日本對中國、朝鮮所發動的侵略政策。此後漸漸蛻變成帝國主義本質的侵略主義。」

(5)<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的人口損失>,姜濤、卞修躍,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http://www.history.sdu.edu.cn/cms/info/info.php?sessid=&infoid=235(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6)<否認侵略戰爭與健忘及編造>,野田正彰,收於《九一八事變與近代中日關係─九一八事變七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研究中日歷史研究中心,2004年七月。

(7)<日本教科書問題的歷史考察>,步平,收於《九一八事變與近代中日關係─九一八事變七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8)<日本的教科書問題>,步平,收於《抗日戰爭研究》,2000年第四期。

(9)<《新歷史教科書》與戰後日本國家的歷史認識>,卞修躍,收於《九一八事變與近代中日關係─九一八事變七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10)本文所有涉及的「中國」一詞,是屬於廣義性的種族名詞,並非國家、地理等狹隘的解釋,為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所沿襲的血統,其包含的區域是全球性的,非獨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已,詳見拙作<中國人反日原因之概說>第一、二段,現刊於http://blog.pixnet.net/diouse/post/4254166

(11)同註(9)。

(12)上兩篇引文皆引用自<新華網>,譚晶晶,北京4月19日電。

(13)《釣魚島列嶼之歷史與法理研究》,鄭海麟,中華書局,2007年四月。頁116。

(14)<關於在右列島嶼設立國標之向太政大臣申請案>、<沖繩縣令向山縣內務卿申請書提出調查右列島嶼之書類文件>,收於《戰後中日關係與國際法》,林金莖著,孫克蔭譯,財團法人中日關係研究會,1987年十月。頁256-266。

(15)《戰後中日關係與國際法》,林金莖著,孫克蔭譯,財團法人中日關係研究會。頁232。

(16)同上,頁119。

(17)同上,頁225。

(18)同註(13),頁158。

(19)同註(15),頁227-228。

(20)同註(13),頁160。另見《中日關係史》第三卷,馮瑞雲、高秀清、王升,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350-351。

(21)同註⑨,頁99。

(22)<中華民族大聯合與亞洲振興>,蕭致治,收於《近代中國與亞洲》,珠海
  書院,一九九年六月。

(23)劉江永認為科技的發達,民主的建立,導致排外情緒的宣傳容易。詳見:《中國與日本:變化中的「政冷經熱」關係》,劉江永,人民出版社,2007年二月。頁582-584。

(24)<戰後日本的亞洲政策與日亞摩擦>,卓南生,收於《近百年來中日關係論文集》,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92年。

(25)同註(23),頁593-602。

(26)關於此論點可見《世界現代史》上、下,王曾才,三民書局,2006年。

(27)關於此論點與相關批評詳見<日本侵占中國東北的理論與當代右翼歪曲歷史的謬論支剖析>,辛培林,收於《九一八事變與近代中日關係─九一八事變七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28)<計篇>,孫子著,《孫子兵法》,黎明文化,2004年。

(29)同註(23),頁602。

(30)同註(23),頁605-610。

(31)<當前日本對中共的政策選項>,陳鵬仁,收於《近代中日關係史論集》,五南出版社,1999年九月。

(32)<謀攻篇>,同註(28)。

(33)《中日關係史》第三卷,馮瑞雲、高秀清、王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94-97。

五.參考書籍
1.《中日問題論文集》,陳鵬仁編著,水牛出版社。
2.《福澤諭吉全集》,岩波書店。
3.《中日關係史》第二卷,高書全、孫繼武、顧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中日關係史》第三卷,馮瑞雲、高秀清、王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七七事變前的日本對華政策》,藏運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日本大陸政策史》,沈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7.《中國現代史略》,張玉法,東華書局。
8.《九一八事變與近代中日關係─九一八事變七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
  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
9.《第三屆近百年中日關係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
  6年三月。
10.《釣魚島列嶼之歷史與法理研究》,鄭海麟,中華書局,2007年四月。
11.《戰後中日關係與國際法》,林金莖著,孫克蔭譯,財團法人中日關係研究
   會,1987年十月。
12.《中國與日本:變化中的「政冷經熱」關係》,劉江永,人民出版社,20
   07年二月。
13.《近百年來中日關係論文集》,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92年。
14.《近代中國與亞洲》,珠海書院,一九九年六月。
15.《世界現代史》上、下,王曾才,三民書局,2006年。
16.《近代中日關係史論集》,五南出版社,1999年九月。




       96/12/03初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楚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