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生的狙擊、攔截和倒帶-<狙擊陌生人>(UNKNOWN)、<攔截記憶碼>(Total Recall)、<倒帶人生>(Mr.Nobody)>  文/楚狂


  一天三部片。好累。三部片不同風格和議題,總言之,各是屬於記憶的「刪除」、「建立」和「選擇」。
  先從「倒帶」開始吧。查了些網評,只看見論述時光刷新和畫面重複兩者,個人認為<倒>片沒那麼單純。其與<蝴蝶效應>一片中的「挽回」議題沒有太多關係,它探討的反而是:那些歷歷在目的「過去中之未來」,都有無數岔軌,並且盡是「調味後的馬鈴薯泥」、「吐出的煙」那些另種深刻意涵。



  主角名字:尼莫諾巴蒂(Nemo Nobody)在拉丁文和英文中的意思都是「默默無名的無名小卒」。很明顯地暗示:每個人其實都是本我經驗中以各種 Nobody 形式而存在之他者。經驗和結果都不重要,<倒>片中不存在懊悔和羨慕情感,表達著任何「選擇」實際上就只是「選擇」本身而已,它不該延伸成為別的,例如成為傷感的兇手。



(以下大雷)
  尼莫三個同時存在的妻子角色設定也非常有深度。
  安娜是「無法自主的選擇」。在此又有點<蝴蝶效應>的感覺:只要他「哪根筋」不對的稱呼她是笨蛋,就不會發生一切。但之後的情節依然推演了,此後(選擇了「誠實」以後),尼莫與安娜的愛情就不存在任何機率,應該說,不存在任何自主性的機率,那個「YES/NO」的硬幣並不掌握在尼莫手中。這段愛情(選擇)只有一直重複、盲目、無窮的等待,那是「期待的樂趣和信心是沒有人可能干擾」的悲哀。
  而伊莉絲是「永恆承諾的選擇」。尼莫的選擇在於告白與不告白,執著與不執著。雖然非常悲慟的是,伊莉絲的精神官能症以及她仍然愛著前男友都凸顯了這個選擇之顛狂。但正如伊莉絲所言:「你為什麼無動於衷?為什麼沒有反應?」因為尼莫忠於他的選擇,儘管有無聲的憤怒(無聲燒車、無聲吶喊等等),但他對他的選擇(堅定不移的告白與承諾)負盡全責。
  而珍妮,卻是「渴望脫離的選擇」。在這個選擇裡面,尼莫「心不在焉」,渴望著另類人生,珍妮不像前兩位妻子,她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那是一個活著的現在(為此,個人甚至認為珍妮才是117歲的尼莫曾經歷過的現實),就像是那封近似於死前遺書所言的所有內容投射,尼莫想要擺脫,但能擺脫到何處?片中沒有提及。
  但或許安娜那段故事的無盡等待正是一種意象,觀眾真正會以為安娜故事有喜劇結局嗎?每個周日的燈塔、以及每天晝夜的海邊,安娜真的有出現過嗎?「無盡等待」正暗示著那些選擇的結局。千里迢迢遠去火星,只為了完成一場(可能之一的)未來之妻隨口的情緒化諾言。



  人生在降生後本就會在某個無法辨析、難以理解的歲數裡,需要開始進行有意識的選擇之途。<倒>片中最初的第一道分岔,是九歲時候面對與父與母的選擇,那是個最初且永恆的「選擇車站」,鐵軌不斷分岔(這也是個人認為片中不斷重複某些畫面的原因),都存在著起點與岔路,但沒有終點。無論是尼莫的哪個敘事,都存在的共同因子-死亡。他被淹死、被殺死、被炸死等等,但他也曾歡愉(結婚生子),對錯的二元論和時間觀都被這部片徹底消滅,從第一個選擇到以後那些或大或小的選擇,沒有對錯,只有過程;沒有時間軸,只有記憶。並且在尼莫死前遺言道盡了全片的意涵:「這是最美的時刻了!」他再也無須選擇,也無須重複經歷那些。最好的選擇,就是「不動」,即放縱自己自然的衰老、死亡。(最後的「自然人」)



  記者的疑惑是關鍵:「你到底娶了誰?伊莉絲到底有沒有死?安娜有沒有出現?」但是那些都不重要。你選擇了什麼?就要忠於自己。
.
  <狙>和<攔>兩片講的反而可以成為一個對比,前者遺忘了己;後者建構了自己,但同樣的,兩片劇情都讓主角深信了這樣的後設記憶,於是之後的種種矛盾也就逐漸的被解釋(被大腦適應?)。這樣一整個感官世界的建構與再建構,逐漸的相信和被相信,並且拚死維護所有的「真相」(幻覺),似乎也可以與<倒>片對話,即是:他們(我們)只相信感官,只相信當下,並且可以忽略其他錯過,羨慕和後悔都是多餘。
  我們也是所有他者的 Mr.Nobody。





101/11/12
arrow
arrow

    楚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