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短評》(一)<大都會>、<千與千尋>、<崖上的波妞>、<黑暗之光>、<慾望九歌> 文/楚狂
<大都會(Cosmopolis)>
只有一句:久聞不如其見。
最近俺頗迷唐德里羅(Don DeLillo)的小說,從《白噪音》(White noise)到《毛二世》(Mao II),深入深出的寫法充滿嘲諷感,一時會聯想到馮內果,卻又與他完全不同的筆觸,描寫現代社會各種荒謬,一些我們自以為理所當然的積非成是現象,例如恐懼、崇拜。《大都會》買了還沒空看,先睹同名電影,一窺是非。
網上有看到一篇影評,<夢遊大都會:失控的現代性>http://wil891607.pixnet.net/blog/post/37504820-夢遊大都會:失控的現代性
我覺得已經講得很好了,當然最關鍵的是其中批評導演的部分,其云:「對於這部電影的作者大衛柯能堡,我並沒有看到太多的作者觀點。」在書店翻了原著的開頭,可以找到電影裡完全一樣的對話(台詞),如果說唐運用台詞的技巧處理的太好令編劇無從發揮的話,那唐的另外一個特點,也是他的小說令我著迷之處,便是對周遭物件的細節意象,例如說幾個對談的人中,某個焦慮情律下產生的咬吸管動作,甚至潔癖式的將吸管歪成某個形狀,這些都是電影極難表現出來,甚至表現出來觀眾也難以領情的,除非有本事記憶所有鏡頭及其細節。在此,我也是第一次看見文字能力高過於影像的最佳範例,即是當我們閱覽文字的情況下,這些訊息能夠刺激到腦細胞而被我們接收,但影像就難以達到如此效果,除非對每個刻意強調的細微意象都能像《動物星球》拍昆蟲那樣的話,觀眾才可能比較容易知道現在在做什麼,而非眼中單純的對話堆積而已。但這樣反而極度阻礙了電影的流程。
無論該如何把原著精妙處轉化為影片,這不是我關心、也不是我能力所及可以討論的。就以上的觀點來說,我個人以為這部片是不成功的。
<黑暗之光>
從<黑暗之光>到<美麗時光>這兩部張作驥的作品都明確的彰顯其人在那段期間的風格。俱是輕描淡寫般寫實之重,在恍若輕音樂般的背景前面,來來去去極短暫的生活即景,並且緩緩充滿日常之無奈感,在遭遇變故後依然要隨三餐擺桌置盤、收拾善後、擦拭洗淨等。
網上看到一則影評,其中我認為最貼切者在於描述<黑暗之光>以及<美麗時光>的共通影射:「主角心中的願望、想像,掙脫了現實的合理性。」
<寫實的另種可能-《黑暗之光》與《美麗時光》>
http://breeze1985.pixnet.net/blog/post/6275890-寫實的另種可能-《黑暗之光》與《美麗時光
其「happy ending」也是共相串連的,<黑暗之光>劇末女主角仍然看見死去的父親和愛人同時歸來,滿懷伴手禮就像開頭那樣諭示;<美麗時光>則是更強烈的,最後兩人為了逃避被圍困情況下的追殺,不惜攜手跳入大水溝裡,那是村莊(他們所生活的環境)所有廢水的集合處,也能符合「想望」地轉幻為絢爛迷離的珊瑚礁海。
整體來說節奏頗慢,日常生活的意象強調不多,或許導演想講述的,是像我類小人物群生老病死的隱隱悲傷。沒有吶喊或大哭、沒有爆破、沒有激情。
< 崖上的波妞>&< 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我記得駱師以軍在某部小說篇章曾經拿<千與千尋>作為詩般意象的探討主題。網上有一則影評我覺得整裡的不錯:
<成長,從尋找自己開始:【神隱少女】>
http://kytu.pixnet.net/blog/post/5329569-。成長,從尋找自己開始:【神隱少女】
而且難以否認的,我看過好幾次,每次都能思及不同的意象及暗喻,關於生命尊敬、寂寞貪婪、無我之愛等。甚覺這部片該是(我心目中)最佳宮崎駿作品了吧!那個魔法世界,我們可以想到<桃花源記>、<綠野仙蹤>,甚至更為強烈的<王質爛柯>、<劉阮入天臺>、<南柯一夢>等中西故事。
貫穿全片的重點就是「名字」,只有保留住自己原先的樣貌,莫忘初衷,才能脫離這黑夜中從廢墟轉化為繁華酒樓的苦力牢籠。但片中也表態了所有人都迅速地失去自我,被剝奪了名字,也被剝奪了尊嚴,我們覺得理所當然,不會掙扎。想到以前看過某部小說,敘述我們生活中的所有樣貌都逐漸失去,都被各列數字符號所替代的現代文明複製感。突然閃過顏忠賢在小說《殘念》最末刻下的那句話:「當災難來臨,我們只有懷疑。」
片中千尋的父母為印像開始,即表現了越發強烈的「貪婪」。到中期出現的「無臉男」更是最有力的意象,無臉男的寂寞是一種慾望的貪婪,貪婪被「飢餓」具體化,當他越吃越餓、越吃越大,無法控制,追究其因也被這樣的怪物藉由活潑的小青蛙(Keroro?)口中轉達出來:「我好寂寞!」輕盈的聲音卻憂鬱如此,令我震懾。然而正因為環境很容易誘惑慾望以滿足,激發更多、更龐大的慾望。慾望在那邊得到明顯的反饋,或者說,當欲望在當屬環境下發現可以運用某些外顯因子得到補償,儘管可能損人不利己,而還是會持續這類惡性循環之關係。就像長了蛔蟲的腸胃一再對大腦發出刺激,表達空虛必須繼續進食的這類訊息。所以千尋千方百計像是桃太郎冒險似捲帶冒險者們離開那座旅店。另外湯婆婆的貪婪無底洞、酒樓員工的見獵心喜人為財死,都是千尋的對比組,她所求的(欲望)是無臉男不能及的,愛,對父母之愛、對白龍之愛。
其實嚴格說起來,全片幾乎鮮少刻劃「愛」這個層面。我們看到千尋一開始為了救父母而留了下來,但片中他們的互動又是那樣的少,而且父母從車內車外洞內洞外各個場景中,對待千尋的態度稍嫌消極。二者,便是千尋與白龍之間在那桃花源內外延續起來的感情。然而全片你看不見很激情的元素,或有千尋千里走單騎般(小鳥老鼠無臉男都無法言語)為白龍求情,只是泡壺茶吃餅乾恍若參訪老人安養院的安詳調和情景。再者,兩人短促相知相惜後的分離,也是那樣無關乎太多悲傷的,也只輕描淡寫地掌掌分開,是為「掰」。劇末千尋回望幽黑洞窟,想也是「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的結局了吧。
<崖上的波妞>延續宮崎駿式的創造和想像力,你以為的山可以為海,你以為的魚可以是浪,你以為的壞人,其實全片根本沒有反派角色,那是一個和諧的世界,只是眾人觀點不同地活著,但大家又都可以疼愛主人公--這似乎是宮崎駿電影中很強烈的元素。幾乎沒有正反二元論,你死我活的爭奪和正義,好像是壞人的那些人,其實更為悲傷,其實內心溫柔,且易心軟。
雖說作為一部近現代的電影來說,劇本稍嫌老套,甚至與前面幾部片的程度相差甚遠,內涵也稍為淺薄,可愛味十足卻不能比擬《龍貓》。
看到一篇影評講述這份令人失望的宮崎駿,個人以為頗是精確:
<【地海戰記】到【崖上的波妞】:宮崎父子的心結?!>
http://mimibao.pixnet.net/blog/post/22437186-【地海戰記】到【崖上的波妞】:宮崎父子的
<慾望九歌(9 Songs)>
限制級作品,你說是A片我都難以反駁。但是綜覽全片,我沒辦法產生性激動,甚至一直流淚,在那些不斷口交、性交的貌似膚淺情節面前,難以止息地哭泣。
他描述了一種,冰山似的愛情。
這喻意就已經太深了。冰山。
現代男女、或謂現代情愛,只能依靠彼此的身體取暖,反復糾纏,情愛、性欲、做愛(個人更推崇「性交」這用詞)。水的表面張力似,吹彈可破。關於這類以性欲為主題描繪愛情光陰的小說、電影甚至詩都留存已久,我們可以很輕易想到< 色戒>、< 感官世界>、甚至< 頤和園>,性愛藥品搖滾速食節慶狂歡素材。
影片利用三者元素貫穿:搖滾樂(九首)、性愛地獄、台詞留白。其實好像很簡單的構圖,又得以構造當今男女的面相不是嗎?我們其實無須道德化,在窮盡無聊之時,戀情男女對體溫的需索;以及如何奢侈地荒廢時間;或者爆發性的金屬搖滾某顆隱隱作嘔、醞釀爆裂的內心「鋨元素」。
看到一篇影評,寫得不錯,還特地整理了片中穿插的九首搖滾演唱會歌曲歌詞:
<情慾九歌 - 愛在體內燃燒>
http://stanley5.blogspot.tw/2012/03/blog-post.html
影片中兩人「別離的時刻,大家都沒有眼淚。」全片節奏緊湊充滿激爽,但就像我們中學作的化學實驗,將那些微末磷粉灑散在小鐵匙上,然後點火。愛情。
- Sep 08 Sun 2013 10:18
《電影短評》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